——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诞辰90周年纪实之二十一
一份角色一份责,人生旅途在于德。
——题记
【现代诗人臧克家有言道:“有的人活着却已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同志虽然离世多年,但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9月2日是他90周年诞辰日,他的生前好友和乡亲们齐聚一堂讲述了他人生70多年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16.老将出山 一个顶仨
前文说到谭昌明胸怀宽广、不谋私利、甘当铺路石;李富刚接手优质资产,忘记老厂长教诲,走上邪路犯罪入狱的故事。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谭昌明是如何让这个严重亏损、濒临破产的东升茶厂起死回生,成为优良资产的。
如果说谭昌明为东升老百姓做过千千万万件好事,那么哪一件算是他付出最多、贡献最大的呢?那就是东升茶厂。谭昌明是东升万亩茶园和茶厂最早的策划者。他起心动念开垦万亩茶园和建设茶厂的时候,还是在文化大革命末期,那时他还在担任东升人民公社的社长。
全国劳模谭昌明
为给东升公社人民谋一条通向富裕之路、幸福之路,谭昌明和公社党委一班人凝心聚力,带领群众在东升长满青冈树的丘陵地带披荆斩棘,开垦出了万亩茶园,并配套建设了东升茶厂。当时山间的“万亩茶园”和因建设“藏粮水库”而形成的山间胡泊,构成了一幅水光山色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这里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了“全国农业观光旅游胜地”的称号。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谭昌明当时组织开垦万亩茶园的功劳是多么的巨大。
万亩茶山
谭昌明从12岁到20岁,经营砂锅擂房、碾米贩商时,是生产、销售方面的行家。解放后担任互助组、合作社、生产大队、人民公社(乡)的主要领导时,就远离了经营活动。他从区里退休之后,主动请缨回到东升,担任东升茶厂厂长,属于三十几年后重操旧业,面临难题真是不少。
一是由于他离开东升后,茶厂经营不善、严重亏损,陷于濒临破产的状态。茶农们无利可图对种茶失去信心,开始砍树毁茶;二是茶厂的工人们对茶厂的前途失去信心,整个茶厂人心涣散;三是客户流失、导致销售渠道不畅,新的市场又不知道在哪里。这尤为关键。种茶、采收、加工自己还都可以把控,可卖不出去一切都是白搭。
上述三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销链条,现在条条生锈,对谭昌明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基于对这些困难的清醒认识,谭昌明担任厂长后连续砍了“三板斧”:
第一,利用好自己这张“名片”。谭昌明在东升公社经营了三十多年,为东升公社的老百姓办了无数的实事儿、好事儿。这在东升一万多居民中就是一张无形的名片,一张无形的信用卡。提到谭昌明,东升的男女老少哪个不知、哪个不晓?听说谭昌明回来重整万亩茶园和茶厂,茶农们都奔走相告:老书记回来当茶厂厂长了,我们的茶叶能够卖出去了,我们的茶山又是金山银山了。茶农们信心大增,唤回了种茶的积极性,那么茶叶生产原料的源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利用好“创始人”的威信。谭昌明是这家茶厂的创始人。茶厂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大都还是他的那些老部下。工人们也都是东升的乡里乡亲,也就是茶场附近的农民,多少年来就是农忙时回家种地,农闲时到茶厂生产茶叶。这些人对谭昌明不仅熟悉,而且非常崇拜,听说老书记回来当他们的厂长,马上有了精神,信心满满。
第三,找回自己经营管理的灵感。谭昌明坚信,自己小时候经营砂锅擂房、碾米贩商时那种全力以赴、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依然不过时。所以,他在日常管理中和市场开拓方面,还是亲力亲为、挑起重担,甚至有时全天24小时都泡在茶厂,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这“三板斧”说起来容易,砍起来并不容易。谭昌明毕竟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了,他在基层党政领导工作岗位干了三十几年,占了人生一多半时间,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业务已经生疏了。然而,这个顽强的老人以他特有的担当和创业精神,硬是跑茶园、蹲工厂,解决生产问题;跑成都、下重庆、走合川,调查市场行情。
成都的荷花池农贸市场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谭昌明三两个月就来趟成都,到荷花池农贸市场调查研究,获取茶叶市场最前端的信息;了解产品、品牌、客户细分等第一手市场资料;找关系、拉客户、推销东升茶成品,建立稳固的销售渠道。
就这样,谭昌明很快就让濒临倒闭的东升茶厂起死回生。后来东升茶厂不仅能够把东升万亩茶园的鲜茶全部收购消化掉,还利用厂子的剩余产能从合川、铜梁等临近县的茶农手里收购更多的鲜茶进行加工销售。东升茶厂再次成为潼南县的明星企业和优良资产。
见此境况,县、区、乡的干部群众都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谭昌明可是老将出山一个顶仨。”
访问量:4031
其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