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诞辰90周年纪实之十三
【现代诗人臧克家有言道:“有的人活着却已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同志虽然离世多年,但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9月2日是他90周年诞辰日,他的生前好友和乡亲们齐聚一堂讲述了他人生70多年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在我们有着五千年文明根基的中华民族,家族文化犹如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的细胞,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基因强大且源远流长,看似无声无息,但却能持续的迭代、进化、成长。谭氏家族“负责到底”的精神,正是这样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地迭代到至今。
责商思维自动学的全球开创者谭焱心是谭氏家族在当优秀子孙之一。他常常讲到一句话:“坚持不是胜利,坚持到底才是胜利。”这样类似的话也许有许多人在讲,但有多少人口中的这句话是来自一个家族文化基因的传承呢?
责商思维自动学的全球开创者谭焱心
追踪谭氏家族的历史踪迹,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170年前。从1851年开始直到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谭氏家族“男儿顶起一片天,走遍天下才心安”的理念一直熏陶与鼓舞着这个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塑造着一个又一个执著奋斗的灵魂。这个理念由谭德纲的爷爷谭祖德传承给了谭德刚;谭德刚又把它传承给儿子谭昌明及其其他子孙们。
谭德刚
谭昌明继承了谭氏家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在90年的人生旅途中,奋斗不息,坚持到底。
在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之际,大家回忆起了谭昌明许多“坚持到底”的故事。
全国劳模谭昌明
“坚持到底”这四个字说来简单,又有多少人能在一生中始终不渝地付诸于行动呢?谭氏家族诞生的教育家、责商思维自动学的全球开创者、人类责商理论创始人谭焱心靠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和实践,开创了一个新学科、新领域,创建了现代科学育人的系统模式。他感触颇深地讲道:“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就源于对父辈们‘坚持到底’精神的耳濡目染。”谭焱心的弟弟,全国杰出青年科学家、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博士生导师谭鸿也同样感慨颇深。他在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几十年的研究、实验、转化中,最大的精神动力就是继承父辈“坚持到底”的信念不动摇,哪怕实验失败了百次、千次、万次,也能够第一万零一次地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全国杰出青年科学家谭鸿
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一定是英雄基因的传承地。谭昌明作为一众杰出儿女的父亲,本身就有着精彩而杰出的人生。他做了他那个时代最有价值的事业、最顽强的努力和坚守。
谭昌明的故事还得从1949年,也就是川渝地区解放前后的一段时间讲起。
一天,曾是中共地下党员唐顾先生(解放后任四川省第一任轻工业厅厅长)来到谭德刚的家里。在这里,唐先生对谭家的长子谭昌明印象极佳。这时候的谭昌明只有十七岁,瘦瘦的,眼睛很有神。他给客人彬彬有礼地送上茶水后,唐先生特意把他留住,聊了起来。唐先生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你要像你父亲一样努力进步,多为党做工作。我们中国的未来会越来越好,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干部来带领老百姓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唐先生作为一名地下党员,他一直在积极地传播着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和理念。他对谭昌明说的这番话也肯定给许多年轻人讲过,他知道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有用之才,自然求贤若渴。唐先生的这番话给谭昌明播下了人生理想和追求的种子。从此带领民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成为谭昌明一生奋斗的目标。
解放初期中国可以说是千疮百孔、一穷二白。有着碾米房生意的谭家,一年365天没日没夜的碾米贩商,不敢有半点懈怠。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谭德刚、谭昌明父子都要挑着大米到二十多里外的县城卖米。就是这样,收入也只能勉强糊口。谭昌明读过五年私塾,在那个年代就是正儿八经的知识分子了,他见过许多事、想过许多问题。中国人民这么勤劳,可为什么还是这么贫穷?是因为没有好的领路人,是唐先生这个共产党的干部,让他看到了大众的希望,也懂得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不仅是为谭家,更是为了更多的人。
唐顾先生可算是谭家的领路人,是他促使谭德刚成为解放后祈佛村的农会主席。谭德刚作为农会主席,带领全村贫苦农民斗地主、分田地,完成了土改任务,使祈佛村家家有房住,人人有田耕,贫苦农民从无产者变为了有产者,翻身得解放了,当家做主了。
耕者有其田,是解放后中国农村向现代社会迈出的大大一步。但对于当时贫苦的农民来讲,他们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和舍得付出的精神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人来组织大家协作,才能在这片土地上收获富裕和文明。这也是历史赋予谭昌明的机会。
谭昌明在唐顾先生的引导和父亲谭德刚的言传身教下,能力得以充分展现,很快成了祈佛村解放后第一任互助组组长。农业合作化运动后,他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成为合作社社长;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后,村变成了大队,他又成为了拥有一千多社员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全祈佛村的一把手;潼南县接龙(东升前身)乡人民政府成立后,谭昌明又成为了第一任乡长,国家正式的基层干部;“大跃进”时期,农村乡政府改为了人民公社。旧时的“接龙乡”与县城东头有一桥名为“接龙桥”,不知这两个“接龙”的先后,成立人民公社的时候,因这是潼南县的东部,是每天太阳升起的地方,因此更名为“东升”,谭昌明就任了东升公社的第一任社长,同时兼任公社党委副书记,是全公社一万多人的主心骨。
谭昌明的一生都在为东升人民公社的一万多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而奋斗,可谓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大事小事,老百姓的一枝一叶总关其情。那么还是有那么几件有代表性的事儿,至今还挂在老百姓的嘴边,也足以展现他“坚持到底”的意志和精神。
我们要说的第一件就是谭昌明带领群众修公路的故事。
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谭昌明为了东升人民公社更好的发展,就开始带领社员修建从县城经东升人民公社,再到下游的太和镇的公路,这条路叫“潼东太”公路。因为当时我们国家的经济还十分困难,公社里没有钱,农民自带干粮和辣椒酱在工地上草草了解决午餐,早出晚归,工程进展得非常缓慢。后来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就完全终止的这条路的修建。文化大革命中期,被当成“走资派”打倒的谭昌明刚开始恢复部分工作,就又主张把这条路修完,并力所能及地推进着这条公路和桥梁的建设。文化大革命一结束,谭昌明就得到时任县委书记的何绍青,区委书记李洪的高度重视并及时平反,被任命为东升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完全恢复工作后,他第一时间带领社员完成了这条公路的尾工,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条造福群众的公路和桥梁的建设。这条不平凡的乡村公路也很好地诠释了谭昌明“坚持到底”的信念和毅力。
在这同时,也有一座桥梁在施工。这就是东升公社通往涪江下游太和镇的公路桥,叫:李台溪桥。
李台溪桥梁工程是由当时一个名叫陈昌万的造反派头头全权负责施工指挥。这个造反派头头可不是什么善类,他热心于搞阴谋诡计,曾策划迫害过谭昌明等公社领导干部,他的心思都用在了整人上,在建筑桥梁上不仅是一窍不通而且极端不负责任。结果这座李台溪桥的桥拱都没有完成就全部停工了,成了一个烂尾工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陈昌万作为造反派头头被清理;谭昌明作为东升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重新组织民工完成了李台溪桥的建设。切都源于心、源于他那家学渊源的谭氏家族。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连绵不断的根本就是有像谭昌明这样的持续到底的炎黄子孙一代又一代把“负责到底”的精神文化薪火相传而前仆后继才有了一代代的文明迭代。因此“坚持到底”的本质的“负责到底!”(待续)
访问量:3752
其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