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诞辰90周年纪实之十八
内外担当好丈夫,相濡以沫到白头。
——题记
2005年7月3日,晚餐后谭昌明对老伴儿周南秀说:“走,南秀,我们两个到江边小桥湾那儿去转一转。”周南秀本不想去,晚饭后她一般是在家里做点家务,都习惯了。可谭昌明再三要拉她出去遛弯儿,于是老夫妻手拉着手来到了涪江江边。
全国劳模谭昌明
在涪江细细的和风中,这对恩爱情深、相濡以沫,牵手走过了56个春秋的老夫妻慢慢地走着。他们边走边聊,感慨万千,不时地回忆起这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回忆起共同度过的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
谭昌明在12岁那年辍学,中断了在私塾读书的生活,回到家中打理砂锅擂房,碾米贩商。谭昌明的母亲姓周,名叫周汝英。她的堂弟周汝宗也和谭昌明一起碾米贩商。这个小堂舅与谭昌明相处得非常融洽,早就看好了谭家这个小伙子。在谭昌明16岁那年,周汝宗主动给谭家做媒,要把周家的女孩周南秀许配给谭昌明。
《老妈哲学》原创者周南秀
谭昌明听言此事也是心有所愿,并且好奇。一次他到双河堰周家院子收谷子,就想借机看看未来的媳妇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收到稻谷后,就在周南秀家门口的那个小晒场上用风车吹去灰屑、草屑。此时,年近16岁的周南秀已经是个大姑娘了。她听说未来的夫君谭昌明就在门口菜场上吹谷子呢,心里也想出门看看,可就是羞涩地不敢迈出腿。谭昌明想:“我就在这里等着,你还能不出门?准能见着。”可直到天都黑了,也没见周南秀半个身影。吹完谷子后又傻站了许久的谭昌明,只好悻悻地挑着一挑稻谷顺沟而上翻过一道陡坎回到凤凰山脚下的谭家砂锅擂房了。周南秀看到天黑了,探出半个身子想窥探究竟时,晒场上已空无一人。
解放前夕,四川南各个地区匪盗猖獗,周南秀准备的嫁妆就被土匪抢走了一次。感到兵荒马乱、日常梦多,谭家和周家就约定,提前给谭昌明和周南秀办了婚事。
周南秀是风风光光的坐着“八重大花轿”嫁到谭家的。这个“八重大花轿”也就是中原人所说的“八抬大轿”,由八个轿夫抬轿,是当地接送新娘最高规格的交通工具了,相当于现在迎新车队里的劳斯莱斯豪华车了。谭氏家族是当地的大家族,族人悉数到场,婚礼热闹隆重,一场喜酒、乡人皆醉。
夜深人去,谭昌明掀开了周南秀的盖头,和新媳妇开起玩笑说:“当初你不让我见到你,怎么还是来到我们谭家了?”那一年,丈夫谭昌明只有17岁,妻子周南秀16岁。
周南秀嫁到谭家后,就如古诗所述:“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开始了大家媳妇儿的生活。
谭昌明有弟兄七个,加上父母和刚刚过门儿的媳妇儿,全家有十口人,是个大家庭。大儿媳进门儿了,洗衣做饭、养鸡养鸭、挑水、种菜……家务活儿几乎都落在了周南秀的肩上。周汝英从儿媳妇到家的第二天就甩手当起了“婆婆”,大事小事都不肯再做,一张嘴巴就是唠唠叨叨、指指点点。周南秀每天一大早四五点钟就得起床,到千年不枯的古井里挑水,回家后烧完早饭,待婆婆和男人们吃完后又是洗碗、又是屋里院子里外打扫、又是喂鸡喂鸭、拾捣菜地,然后又准备午饭……日复一日。妻子的辛劳,作为丈夫的谭昌明看在眼里,也只能记在心中。
婆婆周汝英是旧社会里长大的,满脑子封建思想并裹着小脚的家庭主妇。她最大的贡献就是给谭家生了七个儿子,这在方圆几十里都是很有面子、很赚名声的事。然而,因为谭德刚1岁左右的时候父母双亡,当他10多岁的时候,爷爷谭祖德渐渐也老了,就早早地给谭德刚成了亲。周汝英15岁就到了谭家,比丈夫谭德刚大两岁,也算是从小保媳妇熬成的婆婆,对待儿媳妇却是特别苛刻。作再多的家务、干再多的活儿,周南秀都没有怨言。可是婆婆周汝英毫不怜惜不说,还处处生事、处处刁难。有时候什么东西找不到了,也要问问是不是儿媳妇给拿走了?是不是偷着送给娘家了?周南秀十二岁就没了爹,母亲远在重庆,娘家除了叔爷和叔叔婶婶,再没什么亲人了,怎么可能往娘家顺东西?这些,谭昌明都是非常清楚的。可是孝顺的谭昌明又不能为这些事找母亲理论,况且他知道母亲要是个肯认错儿的人,也不会百般为难贤惠的周南秀。所以,谭昌明只能偷偷地安慰妻子。
周汝英奶奶
为了减轻妻子的负担、减少她的委屈,谭昌明背着“保保”(当时谭家的兄弟们都称呼母亲周汝英为“保保”)暗地委托几个弟弟帮助周南秀做一些家务。
谭昌明的弟弟们也是日日目睹周南秀的辛劳、目睹母亲对嫂子的刻薄,所以都痛快地答应了哥哥。特别是三弟谭昌学和四弟谭昌和表现最为出色。
三弟谭昌学(左)与四弟谭昌和(右)
谭昌学是个特别精明的孩子,在嫂子面前嘴儿也特别甜,嫂子长、嫂子短的说着话,帮助嫂子干一些活儿。有时候,婆婆周汝英看到几个儿子帮周南秀干活就大发雷霆,斥责、干涉,周南秀难免伤心流泪。四弟谭昌和就悄悄地过去帮嫂子挑水、洗衣服,劝解、安慰嫂子。
周南秀后来给儿女们讲:“你们四叔谭昌和是个特别聪明、善良、随和的人。老大谭焱心先前的名字叫谭勇,就是四叔谭昌和帮着取的。”周南秀还记得,四弟谭昌和最后一次离家去学校,走到何家沟谭家老院子后山黄角坡儿时,又特地折身跑回来对自己大嫂吩咐道:“大嫂,谭勇还小,现在又缺粮食,一定要给他粗粮细作,把他带好。”可是这一去他就再也没回来。谭昌和在外地上大学因为感染风寒病故了。
婆婆周汝英以生了七个儿子为骄傲,自认是贡献特别大的英雄妈妈。但是大儿媳妇周南秀到了谭家后,一年、两年,直到五年过去了也没有生孩子。这可让婆婆大为不满,整天唠叨着:“完了、完了,我的大儿完了,要成孤老了。”甚至就对着大儿媳妇周南秀本人说:“养个鸡婆也下个蛋吧,娶个媳妇不生孩子,这算什么事儿。”周南秀听了婆婆的恶言恶语,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在丈夫谭昌明面前伤心落泪。谭昌明心疼妻子,再三劝解:“没关系、没关系,就我保保在唠叨,我们都没有责怪你。你太劳累了,我们都体谅你,只要大家不说啥就没啥关系。”
的确。在谭家除了婆婆周汝英言辞刻薄,一天到晚挖苦儿媳妇没有生育。其他人都很理解和尊重周南秀。公公谭德刚对儿媳妇的辛苦也是看在眼里,这么能干的儿媳妇还能说啥,十里八里的了解周南秀的乡亲们也都夸赞谭家取了一个能干的好媳妇。
谭德刚
周南秀也不愿意在和婆婆相处的问题上给丈夫增加负担。她知道谭昌明工作特别忙,在外面闯天下、干事业、当干部不容易。从互助组组长、合作社社长,乡人民政府乡长到人民公社社长,丈夫很有作为也很辛苦,几乎整天在为东升公社群众的事操心,在家时间很少。她知道丈夫是特别关心自己、心疼自己的。但作为儿子他也不能去斥责自己的母亲,只能让自己不要把婆婆所说的话放在心上。这样一想,周南秀心里也就好受了很多。
谭家的婆婆就这样唠叨着、责备着;谭家的大儿媳就这样忍耐着、煎熬着,直到周南秀开始怀孕、生育,境况也没有多少好转。【待续】
访问量:2907
其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