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诞辰90周年纪实(8)
【现代诗人臧克家有言道:“有的人活着却已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同志虽然离世多年,但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9月2日是他90周年诞辰日,他的生前好友和乡亲们齐聚一堂讲述了他人生70多年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担当,担当,才有官当”。这是责商思维自动学全球开创者谭焱心院长的母亲周南秀《老妈哲学》里的经典语录之一。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几十年的人生历程恰恰正是这句话最贴切的注解。
谭昌明12岁中断私塾的读书生涯,回到家中碾米贩商,担当起了家庭的重任。生活的重担压弯了少年谭昌明的腰背,但是却历练出了他勇于担当重任的品质。解放之后从互助合作社到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任职,先后担任乡长、社长、公社党委书记等职务。从普通的青年一路成长为引领一万多人的领头人,根源就在于他的勇于担当。上级领导到人民群众中听取意见,对谭昌明进行考察的时候,大家讲的最多的就是谭昌明的担当精神。
全国劳模谭昌明书记
2021年9月2日,纪念谭昌明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上,祈佛村一社社长米泽光讲起了谭昌明书记的故事。18岁的米泽光当时正是一大一队的生产队长,是谭昌明书记培养的最年轻的生产队队长。谭昌明书记组织科学种田试点工作,来到一大一队进行现场试点。他们要在春天里栽秧种早稻。这天早上上工的时候,几十名干部、群众都站在田埂上准备下田栽秧。可是,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下田。他们谁都知道,正当春寒料峭,冬水田还十分寒冷,而且冬水田里的稀泥会陷得特别深。“谭书记看出了大家伙的心思,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谭书记第一个卷起裤腿儿跳下了冬水田,动作非常麻利地开始栽下了第一捆秧苗。不大一会儿时间,冬水田里一长遛秧苗整整齐齐在微风中飘动着。在场的干部群众都震惊了,再没有说什么,纷纷卷起裤腿儿,跳进冰凉的水田跟着谭书记一起栽起秧来。这天上午很快就完成了第一块试验田的栽秧任务。”米泽光绘声绘色地讲述40多年前的故事。
祈佛村一社社长米泽光
谭昌明最有特色的为官之道,就是越困难就越是勇于担当,而且敢于大声说:“看我的,向我看齐”。谭昌明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让基层干部群众做到,我就必须先做到。”作为基层领导干部,他处处身先士卒。无论是栽秧打谷、耕地挑粪、还是开荒造田、修桥修路,遇到任何难题,他总是第一个冲向前去。在修建东升公社通往县城必经的谭家桥的时候,他与其他壮劳力一起并肩抬重达上百公斤的石头。修公路、挖山坡,他也是甩开膀子干在前面。
谭书记在原东升公社任职的30多年里,他走遍了全公社的每一个村庄、每一块土地,更走进许许多多的农家,亲身在一线了解实际情况。无论做什么,他都是如此担当,对农民兄弟在想什么,在什么季节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他都了如指掌。即便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被迫害的时期,他也一样勇于担当。作为一名被迫害的干部,他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到了夏季,全公社十二个大队共计一百多个生产小队的农民,要从各个生产队把刚刚收获晾干的稻谷作为公粮送到距离四、五公里之外的太和镇粮站,路上挑着稻谷到了太和镇对岸的江边,要通过渡船到达涪江的镇口上岸。1968年是全国“武斗”最厉害的一年,诸如谭昌明书记这样的“走资派”都只能四处藏身,确保人生安全,这年因那些“造反派”头目组织不力,送公粮的农民在无序中涌向渡船,严重超载而出现了沉船事故。谭昌明已经当政十多年了,他太清楚每年交公粮的第一大难关就是渡船过江。来自四面八方的农民挑着稻谷,都想早早的坐渡船过江,送到粮站后过秤验收就能更早回家忙农活。每到送公粮的高峰期,涪江江边常常拥挤不堪,有时候上千人堵在江边等渡船。“文革”那些年,谭昌明虽然是“靠边站”的被迫害干部,但每次送公粮的旺季都总是主动申请到现场组织指挥送公粮的农民有秩渡江。当年藏粮水库隧道指挥部安全员,70开外的杜甫全老人回忆道:“谭书记那个时候白天一大早赶到太和(镇)江边指挥完送粮大军渡江,晚上回到水利工程那繁忙的工地指挥安全施工是经常的事情。他回到工地简单吃一碗饭就穿着筒靴,披着雨披,急急忙忙到地下隧道关心施工人员疾苦,检查施工质量及其相关物料的需求与消耗进度,我们跟随他一路都非常的心疼他啊!”
杜甫全老人
谭昌明的大儿子谭焱心回忆道,“当时我还在上小学。每到交公粮的时候,我们生产队都是一大早从生产队出发,男女老少齐上阵,非常热闹。我也用背篓背上三、四十斤稻谷,跟着大人一起去送公粮。每次到了太和镇那里的涪江江边,就能看到我父亲谭昌明穿一个T恤,背上背着一个草帽,弯着腰在那里前前后后指挥大家上船。他的腰背被从小的重体力压弯的。有时候,太阳当空,烈日炎炎。他的衣服都湿透了,豆大的汗水从脸上掉下来,他的身膀那么单薄,他的肚子也饿得扁扁的。他不停地忙乎着,直到中午一两点大家都过了江。”这一切老百姓都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在东升人民公社,他在人民群众中威望最高。即便是文化大革命被打成了“走资派”,依然有很多干部和群众支持着他保护着他。
谭昌明年轻的时候如此担当,到了晚年依旧如此,特别是从区委退休下来以后,最让党组织和人民群众铭刻在心的是这样两件事。
8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刚刚兴起。当时的城关区要在城郊开办页岩机砖厂。在区党委会上,区委书记李洪很是为难,因为那个时候的干部对企业完全是“擀面棒吹火——一窍不通”。谭昌明主动站了出来说:“我从小经营过擂房,经验多少有一些,知道生意应该怎么做,尽管过了几十年,但我还记得,那就我去吧。”区党委一致同意。他说到做到,为全区开办了第一家乡镇企业——页岩机砖厂。
页岩机砖厂刚刚正式投产,他注意到了另外一件事,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他曾领导全乡人民开垦了万亩茶山。不曾想当时的茶厂经营不善,有的农民开始砍茶毁茶。他心急如焚,向区委主动申请,回到东升茶厂担任厂长。他深入茶厂调查研究每一个茶农农户调查鼓劲,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严格把关。一方面对从茶叶生产养护,再到茶叶采摘收获,再到制作的工艺流程都进行严格管理。通过每一道工序的完美执行和管理服务的优化提升,保障茶叶质量。另一方面四处奔波开拓市场。最终把东升茶打造成了潼南乃至重庆市的一张名片。后来整个东升茶山发展非常良好,也因此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农业观光旅游圣地”。茶厂步入正轨后,谭昌明又把茶厂拱手交给了他的助理。
“我父亲当年担任茶厂厂长的过程,从年过半百赶到花甲之年,本来离家只有三、四里地,但他照样吃住在茶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在上大学,记得在大二的寒假作业就是完成一份《假期调研报告》,我就是以父亲经营的东升茶厂作为调研基地,把‘东升茶’如何起死回生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这个假期不仅完成了一份优质的调查报告,而且也特别受到了一次担当创造的精神洗礼。就在调研过程中为父亲那种年迈而主动担当,在经营管理上还能敢于大胆创新经营思维,经常颠簸于成都、重庆及其周边的遂宁、合川等产茶地区,一方面学习别家茶厂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由于‘东升茶’很快就供不应求,还从周边地区大量收购鲜茶进行精加工。他老人家的敬业执著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这是谭昌明的大儿子谭焱心的回忆。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民奉献,一生担当。这是对谭昌明书记在事业上的真实描述。“老子英雄儿好汉,父母教子示范在先”。谭氏家族的六个儿女为什么那么担当而不畏艰险去战胜人生历程中的种种困难就不奇怪了。
反观今天的青少年,多少孩子看似学习成绩优秀,但一遇困难就退缩,一遇挫折就倒下,啃老族败家仔在与日俱增。这是为什么?就是缺了这种担当精神。通过谭昌明的担当事迹的诠释,不能发现今天的父母们应该尽快猛省了,培养儿女的担当精神,父母必须在孩子从小到大都要给予言传身教,尤其是身先示范更为重要。这关系到孩子一生的成就和幸福,也关系到一个家族的未来,还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向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同志学习勇于担当的精神,父母既要示范又要引导儿女在生活中历练担当精神,今天的青少年才会成长为栋梁之才,才会成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民族脊梁。
访问量:3621
其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