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诞辰90周年纪实之二十一
一份角色一份责,人生旅途在于德。
——题记
【现代诗人臧克家有言道:“有的人活着却已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同志虽然离世多年,但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9月2日是他90周年诞辰日,他的生前好友和乡亲们齐聚一堂讲述了他人生70多年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14、百年大业树丰碑
“挑水到井边,劳动到田间,责任到人肩。”这是谭昌明常常嘱咐基层干部的口头禅。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借用诗人北岛这句名言来客串,也可以这样说:“工程”是腐败者的宣判书,“工程”是高尚者的无字碑。
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只要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只要有生产活动进行的地方,就会有“工程”。“工程”是一个地方领导绕不开的名词。谭昌明在东升公社担任主要领导的几十年间,参与了公社大大小小的工程建设。因为他长期担任公社的行政一把手——社长,所以东升公社的重点工程项目,谭昌明都是总指挥。
全国劳模谭昌明
工程建设的总指挥需要具备系统工程的思维和掌控全局的统筹能力。在这一点上,谭昌明显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12岁的时候从私塾辍学,开始经营砂锅擂房,碾米贩商。这个生意麻雀虽小、五脏齐全,是一个“微缩版”的系统工程思维训练教程。因此谭昌明在指挥每一项工程的过程中,总是凭着系统思维的能力,对工程安全、质量、造价和进度这几个关键点拿捏得恰到好处,特别对是质量和安全这两个“要命”的点,更是拿捏得死死的。
作为东升公社社长,谭昌明可以说参与了公社所有工程的决策和指挥,这里我们抛开流水账,只说谭昌明比较得意的代表作:一是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的改土造田工程、“潼东太”公路建设工程;二是上世纪60年代启动,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的“藏粮水库”水利建设工程;三是上世纪70年代启动的东升万亩茶园种植、茶叶加工和销售的经济作物开发系统工程。可以说,谭昌明在东升主政的三十多年里,每一个年代都指挥建设了一项重大的工程。并且这些“工程”留下的都是造福群众的“丰碑”,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藏粮水库水利工程宽广的湖面
藏粮水库水利工程百米堤坝
“丰碑”难立,艰辛更难描述。在谭昌明领导、指挥建设这些工程的时候,他付出的辛劳和代价难以言表,承受的压力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谭昌明懂得,他所指挥的改土造田也好、“潼东太”公路建设也好、万亩茶山也好、“藏粮水库”水利建设工程也好,都是造福当下,利在千秋的“百年大业”。干好了,是“丰碑”、“口碑”;干砸了,是“豆腐渣”,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自己在群众心中也会烂成豆腐渣。因此,谭昌明每抓一项工程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兢兢业业、力求必成。
万亩茶山
谭昌明抓工程建设的绝招就是深入一线、身在工地。他觉得做任何管理工作,只要你做到身在一线,心中就有底;如果你高高在上,根不在下面,你就是个浮萍,人家就会糊弄你。这也是谭昌明的“实践哲学”。正如他自己常常讲到的:“挑水到井边,劳动到田间,责任到人肩。”
现已83岁的谭昌永老人曾长期在东升公社担任水利专员、社办企业干部,后来又被任命为东升公社十大队(也就现在祈福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在谭昌明领导下工作了几十年,也参与了谭昌明领导的许多工程项目,见证了谭昌明踏实、扎实、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纪念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诞辰90周年的纪念会上,谭昌永回忆道:文化大革命之前就开工的“藏粮水库”水利建设工程,库区水深30米左右,蓄水约130万立方米,占据19湾15坡,对农业生产大有好处不说,现在也是潼南乃至重庆的一大景观呀。在最初,地基刚刚打起,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社长谭昌明尽管已经被打成走资派,但对“藏粮水库”,他的心里还是放不下。一次,外面下着瓢泼大雨,谭社长担心工地出问题,戴着斗笠,披着蓑衣,顶着雨到“藏粮水库”工地四处查看,嘱咐现场人员做好抢险准备。那一次他差点被突如其来的山洪冲走,险些丢了性命。
1973年冬天,潼南县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整个山野白雪皑皑,那叫一个美。谭社长到公社叫上我和其它几个同志一起到水库工地去查看。这可不是欣赏雪景,是把每一处危险的地方都检查了一遍,做到了心中有数,他才带领我们离开冰天雪地的工地。
谭昌明在指挥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工程所有指挥者、管理者必须身在第一线,对工程的进展、安全和质量等关键点要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区分责任,田是哪一块儿、板儿是哪一面儿、路是哪一段儿,都明确负责人,“责任到人肩”;第三,严抓质量、问效追踪,安全施工、人人监督。
正因为这样,谭昌明参与指挥建设的工程,安全和质量都得到了保证,直到如今还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留下的都是老百姓的“口碑”和造福桑梓的“丰碑”。
访问量:4694
其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