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诞辰90周年纪实(9)
【现代诗人臧克家有言道:“有的人活着却已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同志虽然离世多年,但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9月2日是他90周年诞辰日,他的生前好友和乡亲们齐聚一堂讲述了他人生70多年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读书、读书,用了才算数”。这是责商思维自动学全球开创者谭焱心院长的母亲周南秀《老妈哲学》的经典语录之一。把这句话实践运用和诠释最好的,就是谭昌明这个家族。
耕读传家是谭氏家族的一大法宝,他们祖祖代代都坚持耕种与读书相结合。谭昌明的父亲谭德刚七岁被爷爷奶奶送进了私塾,从私塾回到家里,接着参加家务劳动及其开荒种菜等耕种活动。在这样的耕读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的谭德刚既有实干精神,又有学识见解,因此成为了当地的农民领袖。他带领着一方民众打土豪、分田地,解放了全村人民。可以说谭德刚不仅把这种耕读传家的精神在本家族传承下去,而且在本村进行实践和转化过程中产生了更大范围的积极影响。
谭昌明的父亲谭德刚
谭昌明在这一点上更是受益良多。他作为谭德刚的长子,从小就被重视,父亲对他格外用心培养。七岁时父亲把他送进私塾读书学习。同时父亲也要求他跟着家里做事,培养他劳动的习惯。特别是在12岁以后,他中断私塾学习,回到家中打理擂房,碾米贩商,这时劳动就成为了最主要的功课。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私塾,五年的私塾学习已经培养了他读书的兴趣和热心学习的习惯。他热爱知识,酷爱读书。即便是从早到晚劳累了一整天,到了晚上他也会点着有灯草的煤油灯或桐油灯,读书学习。当他挑米进城去卖大米的过程中,他会揣一本《三字经》、《道德经》等小书在身上。挑米挑累了在路途中短暂歇息的时候,也会掏出小书来看一会儿。在县城里守摊卖大米,无人问津的时候,他也会把书掏出来学习。后来他任合作社的干部、大队支部书记、人民公社社长、乡政府乡长和公社党委书记,公务极其繁重,但他一直都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一直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
全国劳模谭昌明书记
谭昌明为什么始终保持劳动农耕和读书学习两不误?从他在世的时候给儿女们讲的两句话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一句是“读书学习长知识,劳动锻炼增智慧,读书劳动两不误”。另一句是“读书是学习,使用是更好的学习”。可见他特别注重知识在劳动实践中的转化运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做基层领导干部的时候,可以说既能文又能武,田间劳动他一马当先、做啥像啥,是老百姓的标杆。开会学习他深思熟虑、思路清晰,是干部群众的引路人。大会演讲他慷慨陈词,智慧满满,是干部群众的导师。
晚年的谭昌明依然把耕读传家的智慧运用在经营管理和生活实践之中。他在为全县开办了第一家页岩机砖厂,回家乡担任东升茶厂厂长的的过程中,作为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人,即便小时候经营过擂房,但毕竟是简单粗放式的。要进行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谈何容易?谭昌明不仅把页岩机砖厂做起来了,还把濒临倒闭的茶厂挽救回来,甚至打造成了当地的茶叶品牌。他的秘诀就是主动学习。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另一方面通过读书来钻研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
东升茶山
谭昌明的大儿子谭焱心回忆道,80年代中期,父亲当年作为茶厂厂长,经常到成都市的荷花池茶叶市场去调查研究,看市场实销对路的是哪些茶。针对当年成都畅销的“成都三花茶”,他研究客户的心理,思考为什么大家喜欢喝“三花”。最后他发现是因为制作“三花茶”的茉莉花特别香,而且比较便宜。于是他把这一条重要的市场经验运用到了东升茶厂,通过播种茉莉花,生产茉莉花茶,“东升茶”很快就一路走红,成为了潼南县乃至重庆市当时的一张茶叶名片。
很有意思的是,谭昌明在世的时候给儿女分享了一个相反的案例。有一位和谭昌明一起读私塾的同学,年龄一般大小。但这位同学学习能力明显比谭昌明要强很多,理解快,记忆好,学得轻松,平常的学习总是名列前茅,当时的谭昌明及其同学们都蛮羡慕那位同学的。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谭昌明成了带领上万人的人民公社党委书记,而那位同班同学却一事无成,回想起来这两位同学的先后巨大反差的案例,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谭昌明的妻子周南秀也常常给孩子们讲起这个故事。原来那位同学在家里兄弟姐妹几个中是老幺,父母对他格外溺爱,从小享受多多,劳动却轮不上他的份儿。父母只让他专心读书,结果他的知识学了不少,也学的很好,可惜转化却不多。后来他的父母送他去学医,也似乎学成了。解放之后,国家大量需要人才,他进入人民公社医院当医生。可是他晴天怕太阳晒,雨天怕道路滑,不愿出诊,结果被医院解雇了。后来回到农村他也是大事不会干,小事不愿干,终其一生碌碌无为。他的儿女也没有太大的出息。相形之下,谭昌明不仅自己快速成长,引领整个全公社上万人走上致富之路,同时把自己的六个儿女培养成人才了,特别是人类责商理论及责商思维自动学全球开创者谭焱心和杰出青年科学家谭鸿,都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责商思维自动学全球开创者与全国杰出青年科学家谭鸿哥俩
谭昌明书记从父辈继承下来,并一生秉承“耕读传家”的理念,自己全方位实践和持续学习,再传承给自己的儿女。他从儿女小的时候就要求孩子们既要读书,又要劳动,既要学习,又要转化。这是谭氏家族家庭教育的一大法宝。谭昌明的大儿子谭焱心把这一条也运用的一丝不苟,不仅自己从幼小读书劳动两不误,而且创立了人类责商理论和责商思维自动学系统孵化的模式,并把生养自己的谭家和园作为“责商思维自动学”的农耕教育基地,推广实施“耕读传家”的教育理念,孵化和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
谭家和园
反观当今的父母在教育儿女过程中,往往是只重读书不重劳动。甚至对劳动有偏见,认为没有价值。这是大错特错的教育价值观。为什么曾经学习很优异的孩子,后来踏入社会却并没表现出优秀的特质?为什么很多孩子在意志力、对社会的认知等诸多方面都有思维缺陷乃至整个人格缺陷?就是因为缺少了对“耕”的历练,也缺失了“读”的转化。根本在于父母对“耕”与“读”这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与辩证思维的认知不足。所谓“耕读”,“耕”是“读”的实践运用,“读”是对的“耕”深化理解,“耕”是对“读”的消化和升华。因此,“耕读”并行才是最佳的教育成长方式。
当今的父母们从谭氏家族的“耕读传家”中可以得到的启迪是,既把耕读传家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子方法加以践行,更要把耕读传家作为人生哲学加以引导。特别是要把耕读传家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代家庭教育的法宝,在各自家庭里进行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孩子,孩子将来才能真正做到“读”有所获,“耕”有所为,耕读并行,健全人格而成就一生。
访问量:4207
其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