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诞辰90周年纪实(1)
【现代诗人臧克家有言道:“有的人活着却已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同志虽然离世多年,但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
谭昌明的父亲谭德刚在一岁左右,父母双亡,成了孤儿。于是,爷爷奶奶就把他作为一个家族的希望给予重大寄托而精心抚养和教育,并把家族世代相传的“耕读传家”的光荣传统继承了下来。谭德刚结婚成家以后,有了第一个儿子,就是谭昌明,随后又生了六个儿子,谭昌明是弟兄七个的老大。谭昌明也就成为这个家族的第一大希望之重点培养对象。
谭焱心的爷爷谭德刚 谭焱心的父亲谭昌明
谭昌明在七岁时被送到了私塾,在私塾读书直到12岁,这五年的私塾生活,给他奠定了文化知识的基础、国学文化的基础和认知社会的思维基础,也奠定了他一生好学的根基。
12岁的谭昌明回到家中以后,协助父亲开擂房,碾米贩商,开始担当起了家庭的重任。他的父亲谭德刚在外面为大户人家做生意,整个擂房的主管经营工作就由他来打理。年少的他必须面对经营上的各种问题,他只能一边学习一边摸索,这段经历历练了他学习的能力和勇于担当的品格。因为过早的重体力导致腰背被压弯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就戏称他是“谭弯背”。
解放后,他的父亲谭德刚作为祁佛村的农会主席,领导全村百姓打土豪分田地,而谭昌明这个时候也已经长大成人,也结了婚,不仅担当着家庭重任,而且在互助组、合作社都成为了领头人,成了大队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乡人民政府成立,他成为第一任乡长,后来成立人民公社,他又成了第一任公社党委副书记兼任人民公社社长。
他常常给儿女们讲道:“虽然读了五年的私塾,但刚刚到乡政府人民公社工作的时候,全乡有1万多人,12个大队,100多个生产队。当时的党委书记本来是一把手,本应该担当大任,但因年龄比较大,几乎没有啥文化,工作缺少魄力,重担就自然压在了行政一把手的谭昌明身上。面对这个庞大的队伍,繁杂的事务,私塾的那点知识显然是远远不够用的,我怎么办?我只能学习……”。想想看,从农业生产到百姓冷暖,从基础设施到路桥水利……,太多太多的事情他都得操心,他必须学习,学习政府文件,学习毛泽东著作,学习农业技术、水利工程技术、隧道工程技术,学习科学种田和茶叶栽种技术等等。谭昌明就这样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锻炼转化。
那时候的谭昌明经常是白天到农村驻队,晚上到县上开会,回到公社就要组织全公社的大队干部和生产队干部开会传达精神,为了做好传达工作,他会用心准备演讲稿,每一次他都得准备到深更半夜。他的大儿子谭焱心三、四岁就跟随父亲一起到处奔忙,现在还清清楚楚的记得夜深人静的时候父亲在马灯的微弱光线下伏案写作的身影。
谭昌明的好学不仅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他还具有非常开放的视野,先后到山西大寨大队、大庆油田等地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回到家乡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上。此外,他也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在晚年退休的时候,他还专门学习机砖生产及管理技术,为县里重建了机砖厂。当看到家乡茶厂经营不善,农民的茶叶卖不出去纷纷砍茶时,退休的他又回到茶厂,从生产到销售,从经营管理技术到品牌传播技术,他一头扎进去钻研摸索,很快把东升茶打造成了潼南县的一张名片。
全国农业旅游观光基地:东升茶山
这种好学的精神,伴随着他走过了人生的整个历程,不会就学,学了就用,用的过程中逐渐就转化为他自己的能力。因此,他无论作为人民公社的社长,还是党委书记,在全公社威望都特别高。他不仅大事小事一马当先,担当重任,更能靠着一份好学的劲头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难题。
这种好学的精神,为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所有的儿女做出了最好的榜样。他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在他的带动和培养下,身边很多工作人员养成了勤于学习思考的良好习惯,先后有三任秘书都走上了领导干部岗位。作为父亲,他影响并培养出了责商理论全球开创者谭焱心和杰出青年科学家谭鸿等六位优秀儿女。可以说,在事业和家庭这两个考场,好学的谭昌明都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责商思维自动学全球开创者与全国杰出青年科学家谭鸿哥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68年、1972年等不同时期就明确提出了现代人的第一大能力是“学会学习”。1931年出生的谭昌明从幼小就学会了学习和实践转化运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成就了他拼搏进取持续成长进步的一生。他的儿女也学会了学习进而成就了一番事业,为国为民乃至于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原来,学习和学会学习都需要榜样之力量驱动的。
向“学习成长的榜样”——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同志致敬!他不仅自己学会了学习成长,而且带动和影响了儿女及其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学习成长。这正是21世纪刚需的榜样之力量。
访问量:3118
其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