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责商思维自动学优品实战班的纪实报道(15)
重庆是山城,山城石头多,上坡又下坎,出门就爬坡。
山城似火炉,骄阳晒山河,出门火辣辣,上山饥又渴。
古人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谭焱心院长的母亲周南秀的故事就生动地诠释了这句话,一位没读过书的农村老太太在苦难生活的历练下,总结出了《老妈哲学》,更培养出了责商理论全球开创者谭焱心院长、著名科学家谭鸿等好几位杰出儿女。如今,谭院长通过对石狮和石板的故事的诠释,又将这份人生智慧注入到了千千万万孩子的心中。
在责商思维自动学的每一位学员几乎都熟知这样一个寓言故事,《石狮与石板的对话》,讲的是有一天石狮大哥和石板兄弟之间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
一天,石板兄弟对石狮大哥说:“石狮大哥,当年我们在采石场的时候都是普通的石头,为什么我们命运差距如此大呢?你看,每天那么多善男信女给你披红戴花和你合影留念,而我呢,游客从我身躯践踏过去,根本不会看我一眼,甚至吐痰丢果皮,我的身躯已经破裂,很快就要被淘汰进垃圾堆。我多痛苦啊!”
石狮大哥语重心长的告诉石板兄弟:“石板兄弟,你还记得吗?当初在采石场的时候,我们都是普通的石头,当石匠师傅对我们加工的时候,你对师傅说,‘师傅,我怕苦,我怕痛,简单加工就行了。’于是师傅简单加工之后把你铺在了地上,而我对师傅说,‘师傅,我不怕苦,我不怕痛,精心雕琢吧。’所以师傅对我精心雕琢,雕得我遍体鳞伤,我忍受了痛苦,我终于成了石狮。”
听了故事,孩子们心领神会,纷纷表示自己不做怕苦、怕痛、逃避困难的石板,要做不怕苦、不怕痛、拼搏进取的石狮。
当孩子们到了重庆市潼南区谭家和园,看到谭院长的母亲周奶奶的时候,他们才开始真正感受到石狮经历的是怎样的历练过程。孩子们在听《老妈哲学》时,有同学问,请问周奶奶读了多少书呢?谭焱心院长告诉他们,周奶奶没读过一天书,她也不认识一个字,但是她很有智慧。孩儿们非常迷惑,她没读书,为啥有那么多智慧?孩儿们好奇地看着眼前这位《老妈哲学》的创始人周南秀,老人满头的银丝,满脸的皱纹,一看就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周南秀从幼小的时候就接受了艰苦悲惨的生活的历练,正是在史诗一般的人生经历中,她悟出了许多的人生智慧。
周南秀从5岁就懂得担当,那是1937年,因为大天干,地都裂开了缝,田里庄稼没有收成,她的爸爸妈妈饿晕倒了,她拉着一个竹篓到山上,把地上星星点点的绿豆捡回家,熬成汤送到爸爸妈妈床头,救活了爸爸妈妈。
周南秀9岁时父亲病重卧床,她的妈妈带着弟弟到重庆打工,她就担当起了一个家庭的重任,三年里,她一个人靠捡柴火养家,并照顾着床上的父亲。12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她到重庆去找妈妈,先后在火柴厂、印刷厂、灯泡厂工作,那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兵荒马乱,经常有飞机过来轰炸,在这样的乱世里,她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却见过一番世面,加上她本身就是很有执着精神的人,所以当了母亲以后,她坚定地要把孩子培养成才,她全身心地倾注在儿女的身上,用自己所有的人生智慧去哺育自己的儿女。《老妈哲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而成的,这不仅是老妈的哲学,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位母亲身上的体现,更是一位历经坎坷的母亲用自己的语言诠释出来的教子经典。
《老妈哲学》里有句话叫“年轻多吃苦,老来多享福”,而周奶奶自己的人生经历也确实如此,还有很多经典语录孩子们都在谭家和园找到了现实的印证。因此,孩儿们坚信《老妈哲学》是真理,每次听谭焱心院长讲述《老妈哲学》的时候孩子们都听的津津有味,比在学校课堂学习学科知识兴趣度大了许多,理解能力强了许多,接受度、转化度也高了许多。
当孩子们接受了这些充满力量和智慧的道理,就快速体现在行为上。一大早孩子们就伴随初升的太阳开始了晨练,随后大家一起磨刀、挖地、除草、上山砍柴,每一项农活儿他们都干劲十足,这和之前在家的“千金”、“少爷”的状态简直是判若两人。这些孩子们在家里做几道题会喊累,洗几个碗会说苦,少吃一块蛋糕也会发生一场战争……其在谭家和园他们同样会面对各种问题或矛盾,但是,他们能够在面对问题中学会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挑战的时候,他们也会全力以赴地投入。
这一次,孩子们都在一个叫南垭大田的一块撂荒几十年的地里割草砍树。孩子们一大早就开进劳动现场,大家你追我赶地完成了各自小队的责任田。后来谭焱心院长发现这块田的田埂上有几棵大树的树枝已经压在高压线上,想到如果暴风雨来临,树倒了或者说摇动的厉害就会把高压线压断,这样还是很危险的,于是最后剩下的彦希、蔡爽、王晨希等同学就跟随谭院长一起砍树。要知道这些十多岁的小伙儿,都是没有经历过饥饿考验的。那时已经上午十点钟,头上烈日暴晒,地下是雨后稀泥,他们都还没有吃早餐。“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比同学们的年龄大好几倍的谭焱心院长同样饥渴和劳累,他却大声吟道,以鼓舞士气。
的确。大家的肚子都饿得咕咕叫,但为了当地村民的安危而忘我地一棵一棵接连砍了六棵树,把高压线的事故隐患全部消除了。可是他们没有喊饿叫累,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吃苦受累犹如雕刻石狮的过程。
其实每一次在炎热的夏天,孩子们砍树、割草的时候,顶着烈日,豆大的汗珠直接布满了整个额头和脸。他们仍然以追我赶,真的是突破极限,凡是跟随去的爸爸妈妈看到孩子们的表现,也总是感慨万千。作为师范大学教授的王志勤博士,是王晨希同学的妈妈,一样跟随全程体验生活,她特别感叹道:“在这里孩子们一天展示出的力量,在家里365天也难以达到。” 孩子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因为他们始终记得石狮和石板的对话,石狮精神成了孩子们历练坚韧品格的精神力量,因为他们崇尚经过雕刻痛苦、遍体鳞伤而终于修炼成为石狮的这样一种人生信条。
当这些孩子们回到家里以后,再担当重任,面对艰难困苦,也就变得游刃有余。正如谭焱心院长所言,当初从他幼小的时候,妈妈对他生活上的艰难困苦的磨练,让他拥有了一种坚韧不拔的品格,就如同训练举重运动员,如果说在那十几年里母亲把他训练出了举起120公斤重量的能力,当他踏入社会之后,在这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所有的困难打击和挫折都没有超过120公斤量级,因此所有的困难和挫折他都可以游刃有余地战胜和克服。
谭焱心院长所教给孩子的也正是石狮精神的底层逻辑,成大事者必先历练,历练成大事的品格,历练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是成就培养中华民族21世纪不凡之脊梁的保障。
访问量:4253
其它新闻